“纺织强国目标的实现给了我们信心和未来发展的动力,然而,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,我们也不可盲目自大,要认清还有需要补齐的短板。”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兼秘书长高勇说。
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“十三五”规划收官之年,也是谋划“十四五”的关键之年。按照“纺织强国纲要”的要求,要完成纺织强国目标。
早在“十一五”时期,我国纺织业就开始构想建设纺织强国,经过多年奋斗,从综合实力来看,纺织强国主要指标已经基本实现。
去年,中国工程院组织了50多位院士、400多位专家,对我国制造业的26个行业和制造业强国相应行业做了对比和分析,从规模、创新能力、经济效益、产业结构几个角度进行评估。结论是,有5个行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,排在第一的是纺织服装。
实际上,我国纺织业从规模上看已经超过全球总量的50%,从贸易上看占全球三分之一,化纤产量占世界总量的70%。我国纤维材料居世界先进水平,纺纱织布最高端设备都在中国。以前,我们最为薄弱的高性能纤维这几年发展也很快,如今规模最大,品种也最全。除了尖端纤维外,我们可以自豪地说,全世界有的,我们都有。因此,从综合实力上考量,我们有理由说,原来设定的纺织强国目标已经实现。
强国目标的实现给了我们信心和未来发展的动力,然而,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,我们也不可盲目自大,从以内循环为主的发展战略要求看:行业在绿色发展、时尚引领、品牌设计、国际市场控制能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。
尤其从科技发展角度看,行业有三个短板需要关注:
一是纺织高性能纤维及绿色纤维方面,我们与世界领先水平有较大差距。比如碳纤维,我们已经可以大批量生产T300、T400,一些企业开始万吨级投资布局。T700、T800也开始批量生产。但更高强度、高模量的碳纤维与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。再比如莱赛尔纤维的关键技术还不成熟,关键装备制造还有欠缺,纤维生产质量不稳定,是我们明显的短板。
二是量大面广的纺织纤维面料加工中,后整理及特种加工技术和装备还有差距,特别是高档和特种纱线、面料的加工技术差距较大。关键工艺装备,仍有一些需要进口。
三是纺机产品的部分关键零部件有短板。机电行业水平是一个国家经济和科技实力的体现,纺织领域的机械装备就是短板之一,关键装置需要进口。比如自动络筒机空气捻接器、电子清纱器、槽筒三大件至今仍然需要进口。
因此,从工艺技术装备上看类似的短板还不少,需要未来着力解决好。
今年以来,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政治环境、经济环境都带来了较大变化,也给纺织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。面对即将到来的“十四五”,纺织业发展重点是高质量发展和加快结构调整。行业在坚持“科技、时尚、绿色”定位基础上,要在新的国际环境下,贯彻中央提出的“国内大循环为主体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”的发展战略。
要满足“国内大循环为主体”,就要着力解决好上述面临的短板,“国内国际双循环”意味着国际化发展战略也要调整。纺织工业市场化程度最高,国际化程度很高,要坚持对外改革开放。未来的趋势是服装出口订单将逐步转移。行业在“一带一路”布局仍会继续,但要考虑产业安全,站在国家、行业角度分析,要选择安全的国家和地区,抱团出海。
结构调整有两个方面:一是产业结构调整,产业用纺织品仍将有快速发展,未来产业用纺织品在纺织工业中的比重将进一步扩大;二是区域结构调整,产业继续向中西部地区转移,这也符合“国内大循环为主体”的发展思路。
今年,行业走势经历了跌宕起伏,一季度疫情影响严重,二季度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,经济有所回升。从6月开始,国民经济有所恢复,纺织各行业7—8月生产、出口明显恢复,企业开工率、订单情况都有回升,相信到年底前会继续回升,有望把上半年损失补回来,全年实现正增长。